每月闲聊 | 命理、星座、运势和未来

首先恭喜下我自己–每月闲聊写了一年了。

年纪大了之后坚持一件事情确实比年轻时容易多了。

自我实现预言,或称自证预言,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当一个人相信某事会发生时,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本身,他的行为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导致那件事真的发生。

一、为什么人们在不确定时更关心命运?

七月的闲聊写完第一版后,总觉得没写出自己的情绪。每年这个时候,工作、出游、孩子的学习安排搅在一起,生活节奏打破,天气也闷得让人提不起劲。

或许正因如此,人在混乱、疲惫、迷茫的时候,更容易去关心星座、运势这类东西。它们看似“虚”,却提供了一种心灵慰藉和方向感。

翻了去年发文,才发现每到暑假我就爱写“命运”这类主题,难道是中元节的气氛作祟?

二、星座,是心理暗示还是命中注定?

我不怎么研究星座,但记得吴军在《硅谷来信》里提过一种解释:星座预言通常是以模糊语言“随机安置”的。每个人总能从十二星座中找到几个符合自己的描述,这种模糊契合通过自我暗示逐渐固化,最终变得“越像越准”。

这其实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的一个实例。

三、命运中的“不可控”与“可控”

人们对未来的迷惘,常常来自于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比如:

出生年代(80 后买房和 90 后买房的际遇天差地别)

出生地点(东部资源远胜西部)

国家大环境(生活在中国和叙利亚的差距不必多说)

这些决定了命运的“底色”,但并非全部。个人的选择、性格、智力、乃至运气,也能让人走出差异化路径。

例如,有人通过不断尝试,选择迁移或投资,实现“人挪活”;也有人在对的时间点,做了一个对的决定,比如房市起飞前购入一套房。

但反过来,若是在不合时宜的点“上车”,代价也可能很大。去年买房就是个典型案例。

四、所以我们该如何面对未来?

我觉得答案还是那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

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探索各种增值的可能性。我们也许无法决定潮水的方向,但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学会游泳。

当你见过用自己的科学逻辑做决策,控制自己能控制那部分,然后人生逐渐变好的人之后,你会更相信科学的力量。

参考链接

工作 or 进学?视频 or 读书?六七月闲聊 

202410 闲聊:一、TE 更新。二、大家信鬼神吗?三、说点隐私。

前段时间读了段挺有意思的文字,与各位共飨:

昨天临近下班叫去开会,几位个同事坐我旁边,一位领导对着大屏幕上的 PPT 侃侃而谈,用他中气十足还带有磁性的嗓音分析着报告中的优缺点,并给出修改建议,时而点到我的名字,我装模作样地点着头,发出赞同的声音。我确实是听到了他声带发出振动的声音,但我的大脑却并没有处理他所说的话,因为时间已经过了五点。

下班的欲望勾出了我的魂儿,我的思绪被生拉硬拽到了一片没有道德约束的荒芜之地,这里的男女,茹毛饮血,衣不蔽体,不会言语,不让自己饿死才是唯一要事,于是他们厮杀,以命相拼只为饱腹,当看到这几个在会议室里对着一块发光屏幕的无毛猴子时,脑子里想的是,“今天的食物有着落啦!”。

也许他们会在深夜里就着大屏幕发出的光,把我们的骨头啃食干净,然后把那块大屏幕当做诱饵,去引来更多擅长解释 PPT 的高手,于是那块索尼的电视就成了这群野蛮人的信仰,成了象征粮食和希望的石碑。

最后只剩我的一副半框眼镜落在角落的白骨堆里,映着 PPT 上那堆不知所云的文字。

1

本月看书

Other Rivers:A Chinese Education

Image

这本书正文约 14 万词,我花了不到 12 天读完,是有史以来速度最快的一次,也侧面证明了我对这个书的喜爱。

何伟比较了 1997 年和 2019 年这两代大学生的思想差异,97 年这代人上大学时非常不成熟,因为 97 的大学生进入的环境和他们父辈有巨大的变化没有经验借鉴,但是对社会变化相对比较淡定,因为他们踩在了时代红利的点上;

而 19 年这代大学生进入的社会和他们父辈所处相差比较类似,显得成熟,但他们对未来比较悲观,思想上也更多的要求,更不愿意生孩子(特别是女性)。

何伟来中国确实是个好时间点,中国巨大的变化他都经历了,写的书也真情实感,由于某些原因不续教约。他建议他的写作课学生去非洲,那里正经历着变化。

本书涉及的元素太多,抽一个出来就没出中文版的可能。

The Martian

Image

这书单位居然用公制,只看了 10%,这书看起来挺快的,一天能看 5%左右,但是 fiction 对我吸引力真不大。

公正:该如何做才好?

Image

我多年前看过《公正》的公开课,当时真是惊为天人,课还能这么上?可惜当时哲学素养不足以支撑我看完这个课程,电车的例子记忆犹新,多年后把这课程全补上了。

同时被提及的还有《洞穴奇案》,我觉得我素养还不够,等合适时机再看。

理论反馈到实际可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同的理念刚开始差别很小,后面逐渐偏移增大。

说个类似的话题:自由的迁徙是必须的吗?

作为一个现代人你肯定说是必须的,但是古代中国不是必须的,生活不也过着?

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一个小小的不同,反映到立法层面是法律条文的巨大差异,也会引导人们行事和价值观巨大的改变。

怎么分配收入和财富->穷富公民隔离->不团结和无共同体感(这些是西方社会所依赖的基础)还会腐蚀公民美德,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忽视了这点。

最后出路要投入到公共交通、公共医疗、操场、公园、娱乐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这不就是我们吗?开玩笑的,顶层的观念有巨大的差别。

哲学史是哲学的一部分,讨论公正的过程是公正概念的一部分。

2

下月看书

Clear Thinking

Image

身边的博弈

Image

筚路维艰

Image


本站没有存储任何书籍、杂志和报纸。
页面内容只做展示和推荐。如果您喜欢本期内容请购买正版。
This site does not store any books, magazines or newspapers.
The contents of the pages are for display and recommendation only.
If you like the content of this issue please purchase the original.